言短意长|一份不严谨的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是如何出炉的

品味生活 admin 2025-09-17 18:27 1 0

9月17日一早,一则安徽池州市辟谣联动机制办公室的辟谣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近期,互联网上传播一份《收缩型城市名单》,一共列举了138个城市,连哈尔滨这样的副省级城市、乌鲁木齐这样的省会(首府)城市、襄阳这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都位列名单之中。在自媒体传播的信息中,这份名单还被传成由国家发改委发布。

网传《收缩型城市名单》。

9月12日晚间,“网信池州”发布消息,经池州市辟谣联动机制办公室向有关部门核查,关于我国收缩型城市分布情况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国家发改委暂未发布全国收缩型城市名单,网传来源不实。

这条辟谣的信息在发布后数天时间里只有极其有限的阅读量,9月16日晚间起才为众多媒体、自媒体账号广泛转发,9月17日成为舆论场热议的话题。

这份名单到底从哪里来的?

追溯的结果显示,这份名单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三位作者均为郑州大学商学院学者。9月11日晚,“河南社会科学”官方微信公号全文刊发了这篇论文并附上了这份名单。其后不久,这份名单即被冠以“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定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开来。

这三位学者是如何得到这份名单的呢?论文有交代:“国际研究机构收缩型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CIRN)将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2年,并经历结构性危机的城市初步判定为收缩型城市。国内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城区常住人口连续3年出现下降即为收缩型城市。我国收缩型城市主要存在经济衰退、能源效率低下、数字经济发展缓慢和消费需求下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韧性低等一系列问题。2010—2020年我国收缩型城市数量加速增长。通过对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本文共识别出138个收缩型城市,具体收缩型城市分布见表1。”

这样的一个“识别标准”显然是不严谨的。

第一,该论文并没有交代这138个收缩型城市的识别标准到底是依据“国际研究机构收缩型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CIRN)”的定义,还是依据“国内相关研究”的定义。这两个定义的标准显然是有所区别的。

第二,如果该论文依据的是“国际研究机构收缩型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CIRN)”的定义,收缩型城市需要人口流失超过2年,“并经历结构性危机(有学术论文也表述为结构性经济危机)”,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138个城市在2010—2020年间经历了结构性危机(结构性经济危机)。

如果该论文依据的是“国内相关研究”的定义,则又错误地套用了“市”这个概念。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都知道,中国现在的“市”虽然叫“市”,但其实都属于地域型政区,既包括城区,也包括县。所以,如果真的要识别收缩型城市,应该以市辖区为单位,它们才是收缩型城市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包括了大面积农村地区的地域型“市”。这可能也是这一识别结果与大众认知“落差”较大的根源所在。

当然,这篇论文依据何种定义作为识别依据以及数据的选择还需要论文作者和《河南社会科学》进一步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网络首发”版本和“正式发布”版本在收缩型城市数目上还有所“收缩”,前一个版本是139个,后一个版本是138个。这也可见其识别标准上的“弹性”。

更为重要的是,在完全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下,这样一篇论文就自行给国内138个城市戴上了“收缩型城市”的帽子,对于这138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被动。这显然不是一个负责任学者的正确态度。

期待这篇论文作者和《河南社会科学》的回应。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

评论区